第380章 镇武伯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司、按察司事,与柳升等同行。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李庆和黄福的官职中都有工部尚书一职,但李庆的工部尚书是实职,黄福的工部尚书是兼衔,也就是虚职,只是表明其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而已。
鉴于骁武军在平定汉王叛乱中的英勇表现,柳升本想调骁武军参加此次交趾的平叛事宜,不过被李云天以骁武军黑牛镇伤亡惨重元气尚未恢复为由婉拒,他既然已经知道了此次平叛要以失败结束,故而可不想让那些骁武军前去送命。
此次征讨交趾,正值明军携平定汉王叛乱之余威,包括宣德帝在内,谁都会认为此仗必胜。
谁也没有注意到,李云天在给平叛大军送行时双目中流露出的一丝担忧的神色。
二月下旬,三年一度的会试在京城贡院举行。
就在同一时间,讲武堂里迎来了新一批的学员,他们属于讲武堂新增科目――医科的人。
李云天早就想在讲武堂里增设医科,故而黑牛镇一战结束后就让讲武堂的教官和副教官在北直隶和南直隶各州府中发布了告示。
凡是去年复试成绩优异的考生,如想成为随军的医官,那么到南直隶和北直隶各州府讲武堂教官和副教官那里登记,并且表明医科和讲武堂其他科目一样,其学员都属于讲武堂下辖的骁武军的军官
待那些考生登记完名字后,南北直隶各州府的讲武堂教官和副教官带着名单到北京和南京进行汇总,按照那些考生的成绩排名录取。
如果说以前考生们还在担心讲武堂毕业后的出路,那么当骁武军横空出世,在平定汉王的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后,考生们已经打消了这个念头,故而报名的考生甚多,出乎了李云天的预料。
四月份,忙碌的李云天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机遇:在文渊阁坐馆三年后,庶吉士们终于等到了他们期待已久散馆考试。
散馆考试成绩优异的庶吉士将得以进入翰林院,成为名副其实的翰林,其余的庶吉士将会被分配到各大部院当差。
李云天在散馆考试中发挥出色,考试的卷子被主考的礼部尚书胡滢判为第一,进而顺利地进入了翰林院。
通常来说,新进入翰林院的庶吉士会被任命为正七品的翰林编修。
不过李云天的情况非常特殊,他的文官职务在平定叛乱之前就已经是正六品的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故而这次通过散馆考试后被任命为了翰林院正六品的翰林侍读。
值得一提的是,李云天获封的镇武伯是武官官职,与他的文官官职并不冲突,属于两个系统的职位,等于他同时有了文职和武职。
这种现象在明初可谓十分罕见,因为明初的时候文臣和武官之间的地位相当,故而职务是无法交叉的,因为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官都不希望对方来统帅自己。
等到了明朝中期以后,武官逐渐衰败,这才会出现以文统武的现象,带兵打仗的统帅不是武将,而成为了朝廷里的文官。
第(3/3)页
司、按察司事,与柳升等同行。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李庆和黄福的官职中都有工部尚书一职,但李庆的工部尚书是实职,黄福的工部尚书是兼衔,也就是虚职,只是表明其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而已。
鉴于骁武军在平定汉王叛乱中的英勇表现,柳升本想调骁武军参加此次交趾的平叛事宜,不过被李云天以骁武军黑牛镇伤亡惨重元气尚未恢复为由婉拒,他既然已经知道了此次平叛要以失败结束,故而可不想让那些骁武军前去送命。
此次征讨交趾,正值明军携平定汉王叛乱之余威,包括宣德帝在内,谁都会认为此仗必胜。
谁也没有注意到,李云天在给平叛大军送行时双目中流露出的一丝担忧的神色。
二月下旬,三年一度的会试在京城贡院举行。
就在同一时间,讲武堂里迎来了新一批的学员,他们属于讲武堂新增科目――医科的人。
李云天早就想在讲武堂里增设医科,故而黑牛镇一战结束后就让讲武堂的教官和副教官在北直隶和南直隶各州府中发布了告示。
凡是去年复试成绩优异的考生,如想成为随军的医官,那么到南直隶和北直隶各州府讲武堂教官和副教官那里登记,并且表明医科和讲武堂其他科目一样,其学员都属于讲武堂下辖的骁武军的军官
待那些考生登记完名字后,南北直隶各州府的讲武堂教官和副教官带着名单到北京和南京进行汇总,按照那些考生的成绩排名录取。
如果说以前考生们还在担心讲武堂毕业后的出路,那么当骁武军横空出世,在平定汉王的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后,考生们已经打消了这个念头,故而报名的考生甚多,出乎了李云天的预料。
四月份,忙碌的李云天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机遇:在文渊阁坐馆三年后,庶吉士们终于等到了他们期待已久散馆考试。
散馆考试成绩优异的庶吉士将得以进入翰林院,成为名副其实的翰林,其余的庶吉士将会被分配到各大部院当差。
李云天在散馆考试中发挥出色,考试的卷子被主考的礼部尚书胡滢判为第一,进而顺利地进入了翰林院。
通常来说,新进入翰林院的庶吉士会被任命为正七品的翰林编修。
不过李云天的情况非常特殊,他的文官职务在平定叛乱之前就已经是正六品的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故而这次通过散馆考试后被任命为了翰林院正六品的翰林侍读。
值得一提的是,李云天获封的镇武伯是武官官职,与他的文官官职并不冲突,属于两个系统的职位,等于他同时有了文职和武职。
这种现象在明初可谓十分罕见,因为明初的时候文臣和武官之间的地位相当,故而职务是无法交叉的,因为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官都不希望对方来统帅自己。
等到了明朝中期以后,武官逐渐衰败,这才会出现以文统武的现象,带兵打仗的统帅不是武将,而成为了朝廷里的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