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挡箭牌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儿又要说您的命格硬,师母克不动您。”
“小小年纪如何能拿长辈开玩笑,不过也就是你这个性子让老夫喜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既然你知道那些和尚道士都是扯淡,就不要信什么折寿的话。老夫今年已经八十有三,多少人哭着喊着都活不到的年纪。就算哪天死掉了,也不是夭折。安仁已经成家,虽然生了两个丫头,但是儿子迟早还是会有的。有后,就无愧祖先。再加上今生高官厚禄拥有过,如今更是当上了你的老师,老夫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越是气量大的人,对生死就看得越开。老先生的不畏,不是勇夫那种无畏,而是看淡了生死。
“您啊,别总是自己吓自己,孙道长不是说了吗,您的身体好着呢。弟子今年才十一,您再撑几年,等弟子成婚了,给您抱抱徒孙,再想死掉的事情也不迟!”
李纲笑了笑,就把斗笠扣在自己脑袋上,没一会儿,就传来了鼾声。
吩咐侍卫把老先生虚抓的鱼竿小心的拿下来,李承乾也靠在躺椅上开始休息。
陪伴,或许是他能送给老人家最好的践行礼物了。
太子不住在东宫,而是离开长安,住在学院,这让很多官员觉得坏了规矩,也不知道是谁起头的,反正弹劾的奏章就没断过。
李世民自然知道太子的行为不妥,但考虑到李纲,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这些弹劾的奏章留中不发。
皇帝留中不发就是拒绝应答,这点儿事儿,在朝的官员怎么也该懂得才对。只是,有两个混蛋言官不止不放弃,还当堂出班弹劾,这就过分了!
回想到这两个官员的出身,御座之上的李世民又要被气笑了。
世家还是不死心啊!在太子手里吃了亏,总是想着扳回一次。太子不住东宫就是很好的攻击点,只是,难道这些人不知道事出有因吗?
用不着他亲自斥责了,因为唐俭已经站了出来。
“荒谬!太子作为贞观学院的副院长,住在学院怎么了?更别说李太师身体不好,需要孙道长的照顾。太子作为弟子在师长身边陪伴,乃是尽孝,莫非你二人要攻击太子的孝道吗?”
唐俭的声音很大,在朝堂之上能够如此大声咆哮的,必定是站在必胜的角度。
不过老唐也确实是必胜的,仁义孝等,只要搬出来,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大唐以孝义立国,谁在“孝”字面前敢说一个“不”字?皇帝都不敢!要知道就算李世民杀兄囚父,该在公众面前扮演的桥段也不敢少一场。东突厥覆灭后的酒宴,就连李渊也不得不亲自过来参加,主动配合儿子敲锣打鼓,上演一出父慈子孝的大戏。
不得不演,因为只要太上皇不支持皇帝,就会有很多人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甚至因此而起兵反叛。
没人敢跟唐俭拌嘴,站在孝道面前只有躬身行礼的份儿。
两个言官灰溜溜的滚回了队伍,唐俭这才开始说自己的事儿:
“启奏陛下,倭国的使节已经抵达长安,就住在鸿胪寺的客馆,除了倭国,西突厥、吐谷浑、吐蕃、薛延陀、高丽、新罗、百济、靺鞨、高昌、党项等地的使节,都已经汇聚到长安,请陛下闲暇时接见一两个。另外,倭国遣唐使犬上御田锹者,希望能够拜读我大唐的典籍,或者拜名宿为师。听闻太子以一己之力力战名门望族全体后,更是希望能够到学院就读。”
听到前半段的时候,不止皇帝,就连武将们都笑得开怀。战争的胜利,就是大唐最大的脸面。偌大一个东突厥的覆灭,对这片土地上的所有国家而言,都是威慑。相信这些使节,都是带着最谦卑的态度、最奢华的贡品,最卑微的祈求,而来到大唐的。
可是听到后半段,御座之上的李世民就忍不住揉了揉太阳穴。倭国远在东洋,取之无用,连大唐的攻取名单都上不去。这样的一个国家,因为还要用来牵制新罗百济,甚至是甚至是高丽,所以还是有那么一点用处的。作为宗主国,大唐能够获得倭国的恭敬也是好事儿。
中原的典籍一直是蛮夷向往的东西,既然倭国遣唐使态度卑微,赏给他们一点也不是什么大事,甚至能够在宗主附庸的关系上更进一步,变成师生。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太子好像唯独看不起倭国,国界附近不顾唐俭阻拦,也要砍死倭国使节就能看出一点来。
如今倭国遣唐使想要进学院学习,恐怕会铩羽而归啊!
算了,关朕何事!还是仍给唐俭自己处理去吧!
想到这里,李世民就说:“唐卿,既然倭国使节有这个需求,你就带他们去学院试试吧。别看朕是贞观学院的院长,大权可都在太子这个副院长手里。对了,你去的时候顺便帮朕问问,朕的俸禄,不对,学院叫薪水,你问问朕的薪水,太子什么时候发过来?”
大臣们为太子的掌权行为议论纷纷,但是听到皇帝之后的话,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很明显,皇帝并不在意自己在学院不如太子的事情,似乎,还有考验太子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儿又要说您的命格硬,师母克不动您。”
“小小年纪如何能拿长辈开玩笑,不过也就是你这个性子让老夫喜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既然你知道那些和尚道士都是扯淡,就不要信什么折寿的话。老夫今年已经八十有三,多少人哭着喊着都活不到的年纪。就算哪天死掉了,也不是夭折。安仁已经成家,虽然生了两个丫头,但是儿子迟早还是会有的。有后,就无愧祖先。再加上今生高官厚禄拥有过,如今更是当上了你的老师,老夫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越是气量大的人,对生死就看得越开。老先生的不畏,不是勇夫那种无畏,而是看淡了生死。
“您啊,别总是自己吓自己,孙道长不是说了吗,您的身体好着呢。弟子今年才十一,您再撑几年,等弟子成婚了,给您抱抱徒孙,再想死掉的事情也不迟!”
李纲笑了笑,就把斗笠扣在自己脑袋上,没一会儿,就传来了鼾声。
吩咐侍卫把老先生虚抓的鱼竿小心的拿下来,李承乾也靠在躺椅上开始休息。
陪伴,或许是他能送给老人家最好的践行礼物了。
太子不住在东宫,而是离开长安,住在学院,这让很多官员觉得坏了规矩,也不知道是谁起头的,反正弹劾的奏章就没断过。
李世民自然知道太子的行为不妥,但考虑到李纲,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这些弹劾的奏章留中不发。
皇帝留中不发就是拒绝应答,这点儿事儿,在朝的官员怎么也该懂得才对。只是,有两个混蛋言官不止不放弃,还当堂出班弹劾,这就过分了!
回想到这两个官员的出身,御座之上的李世民又要被气笑了。
世家还是不死心啊!在太子手里吃了亏,总是想着扳回一次。太子不住东宫就是很好的攻击点,只是,难道这些人不知道事出有因吗?
用不着他亲自斥责了,因为唐俭已经站了出来。
“荒谬!太子作为贞观学院的副院长,住在学院怎么了?更别说李太师身体不好,需要孙道长的照顾。太子作为弟子在师长身边陪伴,乃是尽孝,莫非你二人要攻击太子的孝道吗?”
唐俭的声音很大,在朝堂之上能够如此大声咆哮的,必定是站在必胜的角度。
不过老唐也确实是必胜的,仁义孝等,只要搬出来,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大唐以孝义立国,谁在“孝”字面前敢说一个“不”字?皇帝都不敢!要知道就算李世民杀兄囚父,该在公众面前扮演的桥段也不敢少一场。东突厥覆灭后的酒宴,就连李渊也不得不亲自过来参加,主动配合儿子敲锣打鼓,上演一出父慈子孝的大戏。
不得不演,因为只要太上皇不支持皇帝,就会有很多人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甚至因此而起兵反叛。
没人敢跟唐俭拌嘴,站在孝道面前只有躬身行礼的份儿。
两个言官灰溜溜的滚回了队伍,唐俭这才开始说自己的事儿:
“启奏陛下,倭国的使节已经抵达长安,就住在鸿胪寺的客馆,除了倭国,西突厥、吐谷浑、吐蕃、薛延陀、高丽、新罗、百济、靺鞨、高昌、党项等地的使节,都已经汇聚到长安,请陛下闲暇时接见一两个。另外,倭国遣唐使犬上御田锹者,希望能够拜读我大唐的典籍,或者拜名宿为师。听闻太子以一己之力力战名门望族全体后,更是希望能够到学院就读。”
听到前半段的时候,不止皇帝,就连武将们都笑得开怀。战争的胜利,就是大唐最大的脸面。偌大一个东突厥的覆灭,对这片土地上的所有国家而言,都是威慑。相信这些使节,都是带着最谦卑的态度、最奢华的贡品,最卑微的祈求,而来到大唐的。
可是听到后半段,御座之上的李世民就忍不住揉了揉太阳穴。倭国远在东洋,取之无用,连大唐的攻取名单都上不去。这样的一个国家,因为还要用来牵制新罗百济,甚至是甚至是高丽,所以还是有那么一点用处的。作为宗主国,大唐能够获得倭国的恭敬也是好事儿。
中原的典籍一直是蛮夷向往的东西,既然倭国遣唐使态度卑微,赏给他们一点也不是什么大事,甚至能够在宗主附庸的关系上更进一步,变成师生。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太子好像唯独看不起倭国,国界附近不顾唐俭阻拦,也要砍死倭国使节就能看出一点来。
如今倭国遣唐使想要进学院学习,恐怕会铩羽而归啊!
算了,关朕何事!还是仍给唐俭自己处理去吧!
想到这里,李世民就说:“唐卿,既然倭国使节有这个需求,你就带他们去学院试试吧。别看朕是贞观学院的院长,大权可都在太子这个副院长手里。对了,你去的时候顺便帮朕问问,朕的俸禄,不对,学院叫薪水,你问问朕的薪水,太子什么时候发过来?”
大臣们为太子的掌权行为议论纷纷,但是听到皇帝之后的话,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很明显,皇帝并不在意自己在学院不如太子的事情,似乎,还有考验太子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