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西突厥竟然同意了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就去信工部。就说,孤准备在夏州和长安之间铺设道路,工部只需要出力修建出平整宽阔的官路,铺水泥,孤一力承担,用不着他们掏钱!”
听清楚后,方胜立刻就转身回东宫。他有预感,东宫才积蓄的财货,恐怕又要清空了。
等方胜离开后,李承乾才伸了一个懒腰,把草原商队的路线,拨到了夏州来,让它跟夏州到长安的路线重合。
夏州其实就是后世的榆林市,拥有着“全国第一煤田”的称号。既然是第一煤田,产量没道理干不过王家的煤矿。
王家世居太原,自然把控着大唐最大宗的煤炭生意。如今将作监下辖铁匠铺制作出来的煤炉子,在长安颇受欢迎。有煤炉子,谁还愿意在屋子里生火盆?
得益于煤炉子的售卖,王家这一次可谓是赚的盆满钵满。
作为煤炉子行业的受益人,不知道感谢,反而恩将仇报,这就过分了。
你们并州附近确实是你王家说了算,别的小商人就算不姓王,也要看你们的脸色行事。煤炭的价格被你们一手把控,别人不敢挑衅,可这不代表孤就不敢!
居住在学院,想要上朝的话,就得起得更早才行。
作为一个旁观者经历朝堂,还是有些收获的。
比如,李承乾发现,三省六部的主官虽然有很大的权力,但是却做不到一手遮天。三省里只有尚书令和左右仆射的位置稳如泰山,六部尚书的位置却总是轮换来轮换去的。
兵部尚书本来是李靖,可是草原归来后,李靖要养伤,所以兵部尚书又落到了杜如晦头上。这位本来会在去年就病死的杜断,现在看不出一丝病态。以往冬天的时候都要不停告假,现在却没有一点咳嗽或者喘不上气的样子。
受益于孙思邈的不止他一个,秦琼本来病重,已经隐退很少上朝,现如今虽说不再如当年一般勇猛,但是上朝已经不是问题。
地方的奏折如果只是小事情一般都会由房玄龄进行第一遍批注,皇帝看一眼就完事儿。若是大一点儿的事,需要宰相特意批注,再交给皇帝定夺。至于东突厥新土设置官衙管理这样的特大事件,则需要在朝堂上大家一起讨论。
“草原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心腹大患,想要让他们对中原产生归属心,太难了!因此老臣以为,应当以羁糜州的制度管理。草原牧民生性彪悍,畏威而不怀德,当用重典约束,免得生出祸端。”
长孙无忌刚一说完,孔颖达就跳了出来:
“赵公所言过于偏颇了吧!草原人之所以没有归属心,不外乎文化差异。如此偌大的疆域,却用羁糜州的制度管理,难道不怕再生祸患嘛?要想让关中北面安定,就必须把国土牢牢的抓在手心!
因此,老夫觉得,与其因其俗以为治,不如把中原的典籍传到草原,令其着汉服、讲汉语,用汉文,这样一来,才能真的融合起来。”
听着孔颖达的话,坐在文官队伍守卫的李承乾,虽面无表情,但是在心里给这个老头点了一个赞。这个办法能不能实行暂且不论,只是这文化入侵的想法,就值得称赞。
房玄龄站了出来说:“如何管理草原,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奏效的。夏州以北,皆是新土,不乏牧民。不如选一州府,暂且实验诸位的方法,看看成效再决定,如何?”
房玄龄既然站出来说话了,敢于反驳的终究是少数人。
御座之上的李世民点了点头,说:“既然房卿认为应当实验一番,那就这么定吧。只是夏州以北,尚无州制,不如在胜州实验吧。那里都是突厥牧民,比起夏州附近,更有效果。”
皇帝发话了,孔颖达、长孙无忌等人就都回到了队伍中。看样子全面铺设草原上的官衙治所一时半会儿还不会进行。如何在这片空白地域多塞点自家子弟,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说起夏州,夏州刺史的奏折倒是有几分意思。太子殿下,夏州刺史周胤上书云,东宫意欲在夏州开矿,不知为何?”
见房玄龄从袖子里拿出一个本章冲自己晃晃,李承乾只能站出来答话。
“房相,孤现在是贞观学院的副院长,也是给学院建设掏钱的人。自然要广开财路。仅凭东宫那几样产业,如何能应付学院现在和以后的花销。”
听了太子的话,朝臣们一时间都不知道如何应答。
还筹备产业呢?将作监有东宫的股份,程家有东宫的股份,琉璃作坊有东宫的股份,水泥作坊里还有。听说就是工部管辖的水泥作坊,都有学院的一成干股。
草原的商队、平康坊的拍卖场、万年县长安县之间的养殖场、学院的印书坊。
这么多加起来,都够一个家族跻身豪族之列了,现在,还要开矿?
“孤虽然要开矿,可是一切还是要按照朝廷章程走的,该交的赋税不会少,该给当地民工开的工钱也不会少。一项矿产的出现,势必会带动着夏州州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就去信工部。就说,孤准备在夏州和长安之间铺设道路,工部只需要出力修建出平整宽阔的官路,铺水泥,孤一力承担,用不着他们掏钱!”
听清楚后,方胜立刻就转身回东宫。他有预感,东宫才积蓄的财货,恐怕又要清空了。
等方胜离开后,李承乾才伸了一个懒腰,把草原商队的路线,拨到了夏州来,让它跟夏州到长安的路线重合。
夏州其实就是后世的榆林市,拥有着“全国第一煤田”的称号。既然是第一煤田,产量没道理干不过王家的煤矿。
王家世居太原,自然把控着大唐最大宗的煤炭生意。如今将作监下辖铁匠铺制作出来的煤炉子,在长安颇受欢迎。有煤炉子,谁还愿意在屋子里生火盆?
得益于煤炉子的售卖,王家这一次可谓是赚的盆满钵满。
作为煤炉子行业的受益人,不知道感谢,反而恩将仇报,这就过分了。
你们并州附近确实是你王家说了算,别的小商人就算不姓王,也要看你们的脸色行事。煤炭的价格被你们一手把控,别人不敢挑衅,可这不代表孤就不敢!
居住在学院,想要上朝的话,就得起得更早才行。
作为一个旁观者经历朝堂,还是有些收获的。
比如,李承乾发现,三省六部的主官虽然有很大的权力,但是却做不到一手遮天。三省里只有尚书令和左右仆射的位置稳如泰山,六部尚书的位置却总是轮换来轮换去的。
兵部尚书本来是李靖,可是草原归来后,李靖要养伤,所以兵部尚书又落到了杜如晦头上。这位本来会在去年就病死的杜断,现在看不出一丝病态。以往冬天的时候都要不停告假,现在却没有一点咳嗽或者喘不上气的样子。
受益于孙思邈的不止他一个,秦琼本来病重,已经隐退很少上朝,现如今虽说不再如当年一般勇猛,但是上朝已经不是问题。
地方的奏折如果只是小事情一般都会由房玄龄进行第一遍批注,皇帝看一眼就完事儿。若是大一点儿的事,需要宰相特意批注,再交给皇帝定夺。至于东突厥新土设置官衙管理这样的特大事件,则需要在朝堂上大家一起讨论。
“草原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心腹大患,想要让他们对中原产生归属心,太难了!因此老臣以为,应当以羁糜州的制度管理。草原牧民生性彪悍,畏威而不怀德,当用重典约束,免得生出祸端。”
长孙无忌刚一说完,孔颖达就跳了出来:
“赵公所言过于偏颇了吧!草原人之所以没有归属心,不外乎文化差异。如此偌大的疆域,却用羁糜州的制度管理,难道不怕再生祸患嘛?要想让关中北面安定,就必须把国土牢牢的抓在手心!
因此,老夫觉得,与其因其俗以为治,不如把中原的典籍传到草原,令其着汉服、讲汉语,用汉文,这样一来,才能真的融合起来。”
听着孔颖达的话,坐在文官队伍守卫的李承乾,虽面无表情,但是在心里给这个老头点了一个赞。这个办法能不能实行暂且不论,只是这文化入侵的想法,就值得称赞。
房玄龄站了出来说:“如何管理草原,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奏效的。夏州以北,皆是新土,不乏牧民。不如选一州府,暂且实验诸位的方法,看看成效再决定,如何?”
房玄龄既然站出来说话了,敢于反驳的终究是少数人。
御座之上的李世民点了点头,说:“既然房卿认为应当实验一番,那就这么定吧。只是夏州以北,尚无州制,不如在胜州实验吧。那里都是突厥牧民,比起夏州附近,更有效果。”
皇帝发话了,孔颖达、长孙无忌等人就都回到了队伍中。看样子全面铺设草原上的官衙治所一时半会儿还不会进行。如何在这片空白地域多塞点自家子弟,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说起夏州,夏州刺史的奏折倒是有几分意思。太子殿下,夏州刺史周胤上书云,东宫意欲在夏州开矿,不知为何?”
见房玄龄从袖子里拿出一个本章冲自己晃晃,李承乾只能站出来答话。
“房相,孤现在是贞观学院的副院长,也是给学院建设掏钱的人。自然要广开财路。仅凭东宫那几样产业,如何能应付学院现在和以后的花销。”
听了太子的话,朝臣们一时间都不知道如何应答。
还筹备产业呢?将作监有东宫的股份,程家有东宫的股份,琉璃作坊有东宫的股份,水泥作坊里还有。听说就是工部管辖的水泥作坊,都有学院的一成干股。
草原的商队、平康坊的拍卖场、万年县长安县之间的养殖场、学院的印书坊。
这么多加起来,都够一个家族跻身豪族之列了,现在,还要开矿?
“孤虽然要开矿,可是一切还是要按照朝廷章程走的,该交的赋税不会少,该给当地民工开的工钱也不会少。一项矿产的出现,势必会带动着夏州州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