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绝色?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这次遇见侯君集,让李承乾打起了十二万分的小心,生怕会再跟他产生什么瓜葛。要知道,原本历史上李承乾就是被侯君集撺掇的造反的。虽然,先联系侯君集的就是他自己~
不过好在这家伙好面子,当面被拒绝后,就不会再次登门。
贞观五年,算是比较和平的一年,虽然李绩接替了侯君集,可是草原上依旧不安稳。彪悍的草原民族被中原人统治,这是奇耻大辱!可是他们不论如何反抗,最后留下的也只是徒劳。
中原民族的特性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盛极转衰、浴火重生。每当完成一轮朝代更替,都是它最强大的时候。就算草原民族彪悍,这个时候也只能俯首称臣。
跟流血的草原不同,中原可谓是一片祥和。自武德年间起,朝廷就一直在减免赋税,与民休养生息。二百万户的住民数量,让李世民欲哭无泪。这是隋末乱世征战的结果。而且细细思量,好像自从汉朝以后中原基本就没怎么太平过。
躲在学院的李承乾,除了必定出席大朝会外,就是陪在老先生的身边。他的身体底子到底还在,每天都能发现自己又多恢复了一些气力。
除了训练,偶尔他也会帮某个临时有事的先生代课。不管是文课还是数算的任课,他都能胜任。
到了晚上,无所事事的时候,才会看一看长安送过来的奏折。
“请开港口,重振海运?”
看到扬州刺史的折子,李承乾立刻来了兴致。
奏折上已经有了房玄龄的初步审阅,他给出的意见是“中平”也就是说可有可无。大概扬州的海运在他眼里,其实没多么重要。
就算是房谋,也差了一点眼界啊!
拿出一张白纸,李承乾开始在上面写自己的意见。太子玺印也不知道是个什么稀罕玩意儿,竟然到现在还没雕刻出来。没有太子玺印,他就不能在奏折上留下自己的意见。
“父皇明鉴:扬州开拓海运一事,并非中平,而是应该大加鼓励才是。扬州建城历史追溯应有千年,作为临海的古城,特别是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对海运可以说是极为重要。
自张骞出使西域,发展出丝绸之路以来,陆路的商业,因为它得以发展。我大唐闯海能力虽然很弱,但正是因为弱,才需要加强。
儿臣遍观地图图纸,发现高昌等国的所在,对丝绸之路有很恶劣的影响。就连波斯过来的胡商数量,都每年递减。
您要发展商业,不仅仅要抓国内,还要抓国外贸易。陆地丝绸之路需要打通,高昌之地必攻。而海上,只要发展起来,未必不能形成海上丝绸之路。
听闻岭南冯盎要来长安,儿臣觉得,海上的商路,让利一些给他也不是不可以。作为岭南最大的世家,冯家完全有能力在高州建立海港。
如此一来,我大唐海上贸易的兴盛,则指日可待!”
一句一句的念完李承乾的纸张,李世民微笑的对长孙说:“看看,承乾思考问题竟然比房乔还要长远一点。别说现在的扬州,他竟然把冯盎,都给谋算上了。百骑司回报,说冯盎已经走到了岳州,估计十月就能抵达长安。
而且,他竟然只是带了两千随从,这一路上遇到州府的招待,也不曾推辞。光明正大者,除此何甚!”
长孙摇着蒲扇给皇帝扇风,眼睛却只是落在李承乾的信件上。关于冯盎的话,她很自然的忽略掉了。作为皇后,她不会干涉任何政事,只会关心自己的孩子如何。
见皇帝把太子夸上了天,长孙就拿宫扇掩着嘴笑道:“您啊,还是被房玄龄给骗了。他是老而成精的人物,怎么可能看得没有承乾的长远?估计是听说太子会接手部分的商业奏折,才故意给了中平。您若不信就试试,要是您罢黜了扬州刺史的奏折,他一定会急的。”
见皇后这么说,李世民想了想,随即哈哈大笑。他一时震撼于儿子的见识,竟然差点被房玄龄糊弄过去。
不过到底是自己手下有数的能臣,对房玄龄这样的行为,他并不在意,反而希望多多益善。毕竟如果是日复一日枯燥的批阅奏折,好人都会发疯。不找点事情娱乐自己怎么行。
提起朱笔,李世民在奏折的空白处写道:“开扩港口一事,已然准奏,鼓励海商出海,却不急于一时。扬州向南,必经高州,如高州建立海港,则离岸前,中原商贾无忧也。今高州总管冯盎于北上途中,待其返回,则令其建设....”
明明冯盎还没有到长安,李世民却已经筹划冯盎返回岭南时的事情了。
如今冯盎亲自入京朝拜,顿时将所有对他不利的消息击的粉碎。保护他安然的返回岭南,现在已经是李世民这个皇帝的责任。
一想起当初魏征的苦劝,李世民又拍拍手,对走出来的张赟说:“下旨褒奖魏征先见之明,赐绫罗百匹,银千两,白玉笏板一个。”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这次遇见侯君集,让李承乾打起了十二万分的小心,生怕会再跟他产生什么瓜葛。要知道,原本历史上李承乾就是被侯君集撺掇的造反的。虽然,先联系侯君集的就是他自己~
不过好在这家伙好面子,当面被拒绝后,就不会再次登门。
贞观五年,算是比较和平的一年,虽然李绩接替了侯君集,可是草原上依旧不安稳。彪悍的草原民族被中原人统治,这是奇耻大辱!可是他们不论如何反抗,最后留下的也只是徒劳。
中原民族的特性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盛极转衰、浴火重生。每当完成一轮朝代更替,都是它最强大的时候。就算草原民族彪悍,这个时候也只能俯首称臣。
跟流血的草原不同,中原可谓是一片祥和。自武德年间起,朝廷就一直在减免赋税,与民休养生息。二百万户的住民数量,让李世民欲哭无泪。这是隋末乱世征战的结果。而且细细思量,好像自从汉朝以后中原基本就没怎么太平过。
躲在学院的李承乾,除了必定出席大朝会外,就是陪在老先生的身边。他的身体底子到底还在,每天都能发现自己又多恢复了一些气力。
除了训练,偶尔他也会帮某个临时有事的先生代课。不管是文课还是数算的任课,他都能胜任。
到了晚上,无所事事的时候,才会看一看长安送过来的奏折。
“请开港口,重振海运?”
看到扬州刺史的折子,李承乾立刻来了兴致。
奏折上已经有了房玄龄的初步审阅,他给出的意见是“中平”也就是说可有可无。大概扬州的海运在他眼里,其实没多么重要。
就算是房谋,也差了一点眼界啊!
拿出一张白纸,李承乾开始在上面写自己的意见。太子玺印也不知道是个什么稀罕玩意儿,竟然到现在还没雕刻出来。没有太子玺印,他就不能在奏折上留下自己的意见。
“父皇明鉴:扬州开拓海运一事,并非中平,而是应该大加鼓励才是。扬州建城历史追溯应有千年,作为临海的古城,特别是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对海运可以说是极为重要。
自张骞出使西域,发展出丝绸之路以来,陆路的商业,因为它得以发展。我大唐闯海能力虽然很弱,但正是因为弱,才需要加强。
儿臣遍观地图图纸,发现高昌等国的所在,对丝绸之路有很恶劣的影响。就连波斯过来的胡商数量,都每年递减。
您要发展商业,不仅仅要抓国内,还要抓国外贸易。陆地丝绸之路需要打通,高昌之地必攻。而海上,只要发展起来,未必不能形成海上丝绸之路。
听闻岭南冯盎要来长安,儿臣觉得,海上的商路,让利一些给他也不是不可以。作为岭南最大的世家,冯家完全有能力在高州建立海港。
如此一来,我大唐海上贸易的兴盛,则指日可待!”
一句一句的念完李承乾的纸张,李世民微笑的对长孙说:“看看,承乾思考问题竟然比房乔还要长远一点。别说现在的扬州,他竟然把冯盎,都给谋算上了。百骑司回报,说冯盎已经走到了岳州,估计十月就能抵达长安。
而且,他竟然只是带了两千随从,这一路上遇到州府的招待,也不曾推辞。光明正大者,除此何甚!”
长孙摇着蒲扇给皇帝扇风,眼睛却只是落在李承乾的信件上。关于冯盎的话,她很自然的忽略掉了。作为皇后,她不会干涉任何政事,只会关心自己的孩子如何。
见皇帝把太子夸上了天,长孙就拿宫扇掩着嘴笑道:“您啊,还是被房玄龄给骗了。他是老而成精的人物,怎么可能看得没有承乾的长远?估计是听说太子会接手部分的商业奏折,才故意给了中平。您若不信就试试,要是您罢黜了扬州刺史的奏折,他一定会急的。”
见皇后这么说,李世民想了想,随即哈哈大笑。他一时震撼于儿子的见识,竟然差点被房玄龄糊弄过去。
不过到底是自己手下有数的能臣,对房玄龄这样的行为,他并不在意,反而希望多多益善。毕竟如果是日复一日枯燥的批阅奏折,好人都会发疯。不找点事情娱乐自己怎么行。
提起朱笔,李世民在奏折的空白处写道:“开扩港口一事,已然准奏,鼓励海商出海,却不急于一时。扬州向南,必经高州,如高州建立海港,则离岸前,中原商贾无忧也。今高州总管冯盎于北上途中,待其返回,则令其建设....”
明明冯盎还没有到长安,李世民却已经筹划冯盎返回岭南时的事情了。
如今冯盎亲自入京朝拜,顿时将所有对他不利的消息击的粉碎。保护他安然的返回岭南,现在已经是李世民这个皇帝的责任。
一想起当初魏征的苦劝,李世民又拍拍手,对走出来的张赟说:“下旨褒奖魏征先见之明,赐绫罗百匹,银千两,白玉笏板一个。”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