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进退两难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身在东宫就真的成了宅男了。什么都不用管,尽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好。
吃过饭后,就回到书房处理奏折。
白天的时候既然中书省没有特意标注加急,门下省也没有催,就说明今天份的奏折不是很重要。
才处理了两封关于商业的奏折,第三封奏折就引起了李承乾的注意。
这封奏折不是有关于商业的,甚至跟他都没有太大关系。这是一封弹劾的奏折,最令人意外的是,还是弹劾皇帝的。
这就有意思了!虽说皇帝曾经多次怂恿群臣勇敢进谏,还多次赏赐魏征,表示自己是个能听得进逆耳忠言的老大。可是像这样的奏折,终究还是稀有的。
皇帝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听听就好了,真像魏征一样追着皇帝添堵,不倒霉才是怪事情。别看魏征多次弹劾皇帝没问题,那是因为人家本身就是国公,而且有存在的必要性。
放下笔,李承乾拿着这封奏折就看了起来。遣词排句还不错,语句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不过,一封阻止皇帝出行的奏折,用隋炀帝当例子,就有点过分了吧。皇帝心情不爽的情况下,给你安个“诅咒”之类的罪名都没问题。
看完了奏折,也就理解了事情的始末。魏征说的没错,皇帝出行一次两次成功以后,不会消停,反而会变本加厉。有再一再二,就有再三再四。这一次,皇帝老爹给侯君集和洛阳刺史去了信,询问洛阳的情况,还询问出行临幸洛阳的可行性。
毫无疑问,这就是动心了,跟学院渭水岐州不同,这一次皇帝想要去洛阳。
其实去东都看看也不错的,不过,前提是这一次不要让太子再监国。
拿起言官弹劾皇帝的奏折,李承乾随手就扔到了垃圾桶里。这也是朝堂上的惯例,除非是上奏的官员不想活了,坚定的要上奏,否则,遇到这样有风险的奏折,中书省的房玄龄就会偷偷的打回甚至直接处理掉。
打开第四封奏折,李承乾就傻眼了。因为奏折的署名是杜如晦,跟前一封一样,也是阻止皇帝出行的。
看完杜如晦的奏折后,再看看后续的几封奏折,李承乾顿时苦笑。这个时候他在想不明白老房在盘算什么,就是傻子了。
一连几封奏折,都是朝中重臣的。弹劾阻止皇帝的奏折,按理说用不着送到东宫来,那么它们出现在东宫案头的原因就只有一个—房玄龄希望太子也跟着他们一起劝阻皇帝。
“张赟,去叫孔老先生过来。”
抓紧时间把寥寥几封商业奏折处理完毕以后,李承乾就等着孔颖达过来。
左春坊就在东宫正对面,所以孔颖达没多久就进了东宫。
“殿下,您急召微臣过来,可有要事?”
“孔先生做,你先看看这些奏折。”
孔颖达找了个椅子坐下,拿起奏折看了起来,没一会儿就眉头紧缩。
“房玄龄这是要让殿下也上奏啊,这老混蛋,真是越来越胆小了。”
李承乾苦笑道:“他这是准备让东宫挑起大头啊,毫无疑问,孤作为太子弹劾父皇,首先就是不孝,父皇暴怒的话,首先要收拾的就是孤,之后才是他们。再说,孤的奏折跟他们的奏折一起出现,父皇肯定会以为串联这些大臣上奏的,就是孤。”
孔颖达笑着捋捋胡须说:“看样子殿下也看透这些计谋了,这很好啊,不过您既然看明白了,为何还要叫微臣过来?”
李承乾还是苦笑:“这不是拿不定主意嘛,您说说,这个黑锅又大又黑,背上就是不孝,不背就是不忠不义,不管怎么选择都是不对。”
这就是这件事上最难的一点了,上奏,就是子言父过,是不孝,视而不见,就是不关心国家社稷,是不忠不义。两头都堵的路,怎么走?
令李承乾意外的是,孔颖达大笑了起来。
“殿下,您的聪明才智去哪儿了?这道难题,看似只有两个选择,您就不能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身在东宫就真的成了宅男了。什么都不用管,尽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好。
吃过饭后,就回到书房处理奏折。
白天的时候既然中书省没有特意标注加急,门下省也没有催,就说明今天份的奏折不是很重要。
才处理了两封关于商业的奏折,第三封奏折就引起了李承乾的注意。
这封奏折不是有关于商业的,甚至跟他都没有太大关系。这是一封弹劾的奏折,最令人意外的是,还是弹劾皇帝的。
这就有意思了!虽说皇帝曾经多次怂恿群臣勇敢进谏,还多次赏赐魏征,表示自己是个能听得进逆耳忠言的老大。可是像这样的奏折,终究还是稀有的。
皇帝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听听就好了,真像魏征一样追着皇帝添堵,不倒霉才是怪事情。别看魏征多次弹劾皇帝没问题,那是因为人家本身就是国公,而且有存在的必要性。
放下笔,李承乾拿着这封奏折就看了起来。遣词排句还不错,语句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不过,一封阻止皇帝出行的奏折,用隋炀帝当例子,就有点过分了吧。皇帝心情不爽的情况下,给你安个“诅咒”之类的罪名都没问题。
看完了奏折,也就理解了事情的始末。魏征说的没错,皇帝出行一次两次成功以后,不会消停,反而会变本加厉。有再一再二,就有再三再四。这一次,皇帝老爹给侯君集和洛阳刺史去了信,询问洛阳的情况,还询问出行临幸洛阳的可行性。
毫无疑问,这就是动心了,跟学院渭水岐州不同,这一次皇帝想要去洛阳。
其实去东都看看也不错的,不过,前提是这一次不要让太子再监国。
拿起言官弹劾皇帝的奏折,李承乾随手就扔到了垃圾桶里。这也是朝堂上的惯例,除非是上奏的官员不想活了,坚定的要上奏,否则,遇到这样有风险的奏折,中书省的房玄龄就会偷偷的打回甚至直接处理掉。
打开第四封奏折,李承乾就傻眼了。因为奏折的署名是杜如晦,跟前一封一样,也是阻止皇帝出行的。
看完杜如晦的奏折后,再看看后续的几封奏折,李承乾顿时苦笑。这个时候他在想不明白老房在盘算什么,就是傻子了。
一连几封奏折,都是朝中重臣的。弹劾阻止皇帝的奏折,按理说用不着送到东宫来,那么它们出现在东宫案头的原因就只有一个—房玄龄希望太子也跟着他们一起劝阻皇帝。
“张赟,去叫孔老先生过来。”
抓紧时间把寥寥几封商业奏折处理完毕以后,李承乾就等着孔颖达过来。
左春坊就在东宫正对面,所以孔颖达没多久就进了东宫。
“殿下,您急召微臣过来,可有要事?”
“孔先生做,你先看看这些奏折。”
孔颖达找了个椅子坐下,拿起奏折看了起来,没一会儿就眉头紧缩。
“房玄龄这是要让殿下也上奏啊,这老混蛋,真是越来越胆小了。”
李承乾苦笑道:“他这是准备让东宫挑起大头啊,毫无疑问,孤作为太子弹劾父皇,首先就是不孝,父皇暴怒的话,首先要收拾的就是孤,之后才是他们。再说,孤的奏折跟他们的奏折一起出现,父皇肯定会以为串联这些大臣上奏的,就是孤。”
孔颖达笑着捋捋胡须说:“看样子殿下也看透这些计谋了,这很好啊,不过您既然看明白了,为何还要叫微臣过来?”
李承乾还是苦笑:“这不是拿不定主意嘛,您说说,这个黑锅又大又黑,背上就是不孝,不背就是不忠不义,不管怎么选择都是不对。”
这就是这件事上最难的一点了,上奏,就是子言父过,是不孝,视而不见,就是不关心国家社稷,是不忠不义。两头都堵的路,怎么走?
令李承乾意外的是,孔颖达大笑了起来。
“殿下,您的聪明才智去哪儿了?这道难题,看似只有两个选择,您就不能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