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孤才不要做太子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零五章 两大之间难为小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世界上哪来那么多的巧合!”

  见皇帝终于发问了,满朝文武都盯向太子,问题的答案,他们也好奇的很。太子的预见,简直就像是卦算一样。不过,卦算这一途,骗人的居多,还没见哪个人百测百准的。至于袁天罡的所谓神奇,也就是寻常百姓和低级官员好这一口罢了。真正的高级官员,包括当事人王珪等人在内,都没真正相信的。

  没有巧合的事情,能巧合到这种程度!这是所有人的共识。所以,大家都很好奇太子到底是怎么预测到的。

  整个大殿内所有人的视线集中在自己的身上,让李承乾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

  此时的他才明白,原来视线是真的能蜇人的。

  叹息一声,李承乾只能说:“回禀父皇,其实很简单,根据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就好了。首先,东突厥覆灭了,西突厥虽然也是草原民族,但是相比较劫掠大唐,他们更愿意劫掠西域的那些国家。而大唐目前的邻国中,敢对大唐动手而不用担心后果的,只有吐谷浑和吐蕃,连薛延陀都不敢。

  火药武器确实是战争的无双利器,不过,没有具体看到它的威力,敌国的领导者们,是不会罢休的。跟等待比起来,主动出击是他们很好的选择。当然,这个猜测,不是无端产生的。儿臣问过河间王了,我大唐进攻高昌的时候,吐谷浑和西突厥虽然没有派兵帮助的,但还是在自己的边境线上设置了重兵。西突厥见大唐逼近,选择了望风而逃,吐谷浑虽然也是暂避锋芒,但是过后军队又压了上来。正因为如此,儿臣才推断吐谷浑有可能会冒着大不韪挑衅大唐。

  高昌虽是小国,但是高昌被唐军摧枯拉朽一般毁灭,还是足够震撼人心。正因为如此,哪怕是没跟大唐接壤的一些国家,都向大唐朝贡,跟风的向您献上天可汗的称号。正值大唐最荣耀的时候,哪怕发生了寇边的事情,为了维护形象,大唐恐怕也不会直接兴师问罪。这,就是吐谷浑可汗的想法吧。

  以己及人,推己及人。代入慕容伏允这个角色以后,儿臣得出的就是这样的结论。如果有什么地方说的错了,父皇还请一笑了之!”

  话已经说完了,可是大殿内还是一片寂静。

  太子的解释,怎么说呢,听起来很像是那么回事儿,可是总有一种违和感。

  确实,按照太子的说法,能推断出这样的结果来,可是,未免还是太准确了吧?

  一样这么想的还有李世民,他发现,自己真的是看不透太子了。如果真如太子所言,这一切都是他推断出来的,那他推断事情的能力,堪比房谋杜断合璧了。

  只能说,我老李家的血脉果然优秀?

  没兴趣再在这件事上纠缠,李世民轻咳一声后才说:“今天朕叫你过来,就是想问问你对吐谷浑这件事的看法。武将们都赞成出兵,征讨不臣,文臣们则觉得才灭高昌,就攻吐谷浑,是穷兵黩武。两方争执不下,朕也不知道作何选择,所以才把你叫过来了。说说,你觉得怎么办好?”

  怎么办好?关我屁事啊。

  明显感觉到武将文臣们变得炽热的视线,李承乾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文武对立,这是政治中常有的格局。如今两方争执不下,作为仲裁者的皇帝,总要选择一方的。不过,现在皇帝老爹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到了他的手里。

  太子跟皇帝又不一样了,皇帝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是应该的,太子的话,那就是纯粹的支持一方了,选武将,势必会得罪文臣;选择文臣,势必会招来武将们的白眼。

  两大之间难为小,哪怕是太子,在文武两个集团面前,也很是渺小。

  这个时候,必须要做出一个选择啊,当墙头草都行不得,会被两方一起鄙视的。

  想了一会儿,李承乾拱手道:“儿臣的建议是,先不动兵,不管怎么说,国库目前的钱粮都不应该再动用了,为了预防有可能发生的灾难,出兵,只能是钱粮足够充裕的情况下才行。不过,吐谷浑做了这样的蠢事,却也不能就这么算了。儿臣觉得,父皇应该带头,起草斥责吐谷浑的诏书,责令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入朝请罪。至于这份诏书,应当也有咱们大唐各位将领的联名,如此一来,威慑力就足够了。

  鄯州损失的不过是粮食牛羊和财物而已,住民甚至没有一个死掉的,如此处置,也不算亏。”

  昧着良心说完这段话,李承乾甚至没脸看向武将那边。

  眼下,估计也只有斥责他们了。且不说高昌的动兵已经消耗了很多国库的底蕴,就是高昌新土的留守军队,到现在都还在消耗着国库。而且,贞观八年,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份,大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没有安分的地方。需要用钱的地方,海了去了。

  为了一时的脸面导致内地发生灾难的时候没办法救援,在李承乾看来,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所以,说到底,他的发言,还是偏向文臣这边一些了。

  至于联名什么的,不过是安慰武将们的手段而已。